连接就是指两个或2个以上的表(数据源)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数据源”。
实际上,两个表的完全的连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:
左边的表的每一行,跟右边的表的每一行,两两互相“横向对接”后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行的结果。
注意:连接之后,并非形成了一个新的数据表,而只是一种“内存形态”。
from 表1 [连接方式] join 表2 [on 连接条件];
连接的结果可以当作一个“表”来使用。常用有以下几种连接方式:
实际上,交叉连接是将两个表不设定任何条件的连接结果。
交叉连接通常也被叫做“笛卡尔积”——数学上可能比较多。
语法:
from 表1 [cross] join 表2 ; //可见交叉连接只是没有on条件而已。
cross这个词也可以省略,还可以使用inner这个词代替
表1:
表2:
交叉:
cross可省略:
这种连接知道就好了,很少很少有这样的需求,这样的连接是无意义的。
2、内连接:
语法:
from 表1 [inner] join 表2 on 表1.字段1=表2.字段2;
含义:找出(过滤)在交叉连接的结果表中的表1的字段1的值等于表2的字段2的值的那些行。
inner可省略:
有条件的连接查询是有意义的。
3、左[外]连接:
形式:
from 表1 left [outer] join 表2 on 连接条件。
说明:
1,这里,left是关键字。
2,连接条件跟内连接一样。
3,含义是:内连接的结果基础上,加上左边表中所有不符合连接条件的数据,相应本应放右边表的字段的位置就自动补为“null”值。
则左连接结果为:
起别名:
4、右[外]连接:
右连接跟左连接恰恰相反:
形式:
from 表1 right [outer] join 表2 on 连接条件。
说明:
1,这里,right是关键字。
2,连接条件跟内连接一样。
3,含义是:在内连接的结果基础上,加上右边表中所有不符合连接条件的数据,相应本应放左边表的字段的位置就自动补为“null”值。
起别名:
使用左连接更换下表的顺序:
获取的数据其实是一样的,只是字段显示的顺序有问题,可以改下:
所以,右连接换下表的先后顺序获得的结果与左连接是一模一样的,左右连接会一种就行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根据楠神的习惯,用左连接的次数多。
形式:
from 表1 full [outer] join 表2 on 连接条件;
说明:
1,含义:其实是左右连接的“并集”(消除重复项),即内连接的结果,加上左表中不满足条件的所有行(右边对应补null),再加上,右表中不满足条件的所有行(左边对应补null)。
2,mysql中其实不认识全[外]连接语法,即mysql这个软件本身不支持全连接的语法。
3,此概念在其他数据库有的存在,了解就可以。
总结交叉连接、内连接、左右连接:
交叉连接是基本上用不到的,左右连接只会一个左连接就可以。在实际项目开发中,多数情况下用到左连接,不适合用内连接,多数情况下左连接和内连接结果是一样的。
比如:
作者表连接文章表,如果有些作者一篇文章没发表,使用内连接是不是就不能显示全部作者了,使用左连接就可以显示全部作者。
文章表连接作者表,不管左连接还是内连接获取到的结果是一样的。因为文章必须有一个作者,有作者不一定有文章(如果不是这样,那说明程序最起码的逻辑出错了)。
连接查询的实例(文章表左连接作者表):
文章表xh:
“author”字段记录的是作者表的主键ID
作者表user_info:
我们在Navicat上执行SQL语句:
连表成功了
注意:
可以只获取部分字段,字段可以这样写“表别名.字段名”
起别名可以不用as
最后说明:
这节的内容是很重要的,实际开发中很容易用到,在面试的时候连接查询也很容易被考到。内容看似很简单,楠神只是做了几个简单的示例,而且都是两张表连接查询。连接查询不只是两张表连表,还可以三张表或者四张表,甚至更多(在实际开发中顶多三张表连表,四张表的就太复杂了,很少)。连接查询的熟练应用需要多加练习才行,后面楠神也会出几道练习题。